2022年
时间: 2023-11-29 来源:
1、党建工作: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高标准做好突发疫情特殊阶段服务保障和常态化疫情防控管理工作;全力配合教育部巡视工作组开展工作;全面布置、全面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实践活动;围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双碳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等认真开展学习;积极推进《十四五规划》贯彻落实;贯彻落实学校教职工集中学习等制度;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警示教育;落实学校“三风建设”方案,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面向全体教职工,开展师德师风暨教风建设专题系列活动,制定并实施学院《教风建设方案》和《加强学风建设行动方案》;组织编印能动学院《教学研究文集》(第2辑),做好学院优良院风和文化传承;开展保密培训教育,认真做好保密工作;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和召开统战座谈会等,做好意识形态安全和统战工作;学院获评“2017-2021年度北京高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李红获“2017-2021年度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冼海珍当选台盟北京市委副主委。
2、学科建设: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发展目标,持续深化新工科建设,发挥学科融合优势,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顺利完成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报和进校考察工作;聚焦“双碳”战略,申报“氢能科学与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两专业获批,氢能专业正式招收2022年第一批本科新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在2022年软科国内高校排名第6;多次召开了学科发展专题会议,研讨国家双碳战略和学校双碳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教研室和研究所的双轨制,成立了储能电池材料与应用技术等14个研究所,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有组织的科研奠定基础。
3、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结构更趋合理,学术带头人和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进展;2022年学院引进高水平人才6人;2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赵旭东入选2022年教育部**讲座教授,张乃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郑树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徐进良荣获2022年首都劳动奖章;杨勇平获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李季获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宋玉旺荣获2022年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竞赛特等奖。
4、人才培养:(1)本科人才培养:制定学院《教风建设工作方案》,院内出版《教学研究文集》(第二辑),开展师德师风暨教风建设专题系列活动;我校入选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高校名单;陈伯旭获《人民日报》本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报道;在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3名学子获2022年全国能源动力类专业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获得一等奖2项;在第四届北京市大学生节能节水低碳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获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2)研究生人才培养:制定能源动力专业型博士点所属的动力工程、燃气轮机、储能技术三个方向的博士生培养方案并顺利完成招生;完成国内首个“氢能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招生目录制定;完成校企联合培养专项项目等新类型研究生的招生工作;线上举办2022年“材料类专业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5、科学研究:积极动员、深度辅导国家自然基金申报工作,2022年共获资助12项,工程热物理学科获批基金数位居国内前列;杨勇平、王晓东作为负责人,获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张永生获批两机科学中心重大项目课题1项;陆规获批国家级军工项目1项;与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电投、北京京城机电等多家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国家储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立项建设;筹建清洁高效燃煤发电关键技术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通过专家评审;张乃强获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徐进良团队顺利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综合绩效评价;承办2022年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储能专场分论坛。
6、学工群团:迎接党的二十大的召开,深刻学习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抓学风,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帮扶性辅导和发展型辅导,促就业,开展考研、就业规划深度辅导,学院2022届毕业生就业率96.0%,本科生读研率57.9%;保稳定,建立了四级危机事件信息反馈网络机制,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帮扶困难学生,通过博爱基金会开展各项资助;一院一品顺利结项,新一轮“一院一品”项目再次获批,不断打造学院学生工作特色。央视报道我院冬奥志愿者“微录”点赞专业服务;许鑫荣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个人;我院学生宿舍获得“北京高校示范学生基层组织(宿舍)”荣誉称号;顺利完成北京市先进职工之家建设验收;能动校友分会召开2022年校友返校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