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精准赋能助力学生学业发展
时间: 2025-04-03 来源:
一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广大学生中持续推进“时代新人培育计划”。2024-2025学年,学校以“青春奋进 能源报国”主题开展时代新人培育计划,各学院认真落实学校相关工作要求,并根据学院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育人工作。
学风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灵魂工程,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标尺。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扣“三全育人”要求,以“精准赋能·动力提升”一院一品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建设为抓手,构建“制度保障—兴趣驱动—帮扶提质—成效引领”四位一体学风建设工作体系。
制度保障: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一是顶层设计制度化。学院出台《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学风建设整体方案》,建立“学院领导主抓—学工团队落实—师生全员参与”三级联动机制,全年级、全班级召开学风专题班会,开展学风建设大讨论行动,形成“周汇报、月总结、季评估”的动态管理模式。针对本科生对于专业发展路径不清晰、对毕业去向感到迷茫的问题,汇总编制形成分专业的《本科生学业成长发展规划指引》,涵盖专业介绍、就业去向、经验分享、学习素材等内容,篇幅近100页,共3.5万余字,覆盖全部6个本科专业,让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有学习榜样、有路径参考。
二是过程管理精细化。在教学联动方面,学院建立“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沟通群,实时对接学生考勤与课堂表现,发现异常情况辅导员及时跟进教育引导。通过定期交流与信息共享,形成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共同促进学风建设。在考勤监管方面,推行“课堂打卡+随机抽查”双轨制,班委运用微信小程序对班级同学进行范围内打卡签到,保证课堂出勤率,辅导员、兼职辅导员对听课状态进行随机抽查,保证听课状态。在精准帮扶方面对毕业困难学生实行“一人一群”,建立“家-校-生”全方位沟通机制,实时沟通补考进度、论文进度、整体状况等,助力此类学生顺利毕业,避免沟通不畅或家校矛盾。
兴趣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一是学术引领强认同。学院策划举办“能者善研”兴趣赋能系列讲座,邀请各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学术大咖进行主讲,激发学习兴趣,提振专业自信。
二是榜样示范树标杆。在校友励学方面,学院举办“我在华电读建环”等校友成长分享会,邀请优秀校友返校交流,树立学习榜样,鼓励学生认可专业,学好专业。在榜样引领方面,学院撰写“能动榜样”系列推送,深度访谈并报道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获奖者先进事迹,发挥身边榜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帮扶提质:破解学业发展难点
一是学生朋辈辅导。低年级推行“1+1+N”帮扶机制,即1名辅导员+1名学霸+N名后进生,对部分学生定向帮扶。此外,学院加强学业辅导员在晚自习、周末等时间的辅导工作,强化学生课程知识,答疑解惑针对性强,朋辈辅导注重实效。二是专业教师辅导。针对学业困难学生,学院组建“专业教师答疑团”,分专业分科目分年级,开展专项辅导、复习串讲和考前答疑10余场,显著提升学业困难学生的课程通过率。
成效引领: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经过一年来的精准赋能,学风建设成效初显,主要体现在:一是专业自信显著增强,专业转出人数明显减少的同时,接收院外转入学生四十余名;二是学生获奖再创新高,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30余项,本硕博各有1名同学获得校长奖学金,硕士生李·萨仁高娃成为我校首位获此殊荣的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三是课程不及格率显著下降,学业困难学生补考通过率超过70%,有效缓解了学生毕业压力,2024级《高等数学》《工程制图》等课程不及格率同比下降50%以上;四是优秀集体不断增多,两个班级入围十佳示范性班集体,涌现多个零挂科班级和全员读研深造宿舍等。
总之,能动学院高度重视学风建设,本着激励先进、帮扶后进的原则,通过完善长效机制,抓制度建设、抓榜样引领、抓特色活动等系列举措,学院学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业成绩明显提升,学术氛围更加浓厚。未来,学院将继续加强学风建设,不断创新方法和手段,为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初审:祁奥斌 赵莹彤
复审:彭军林 吴薇
审核:王集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