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入选“青年强基计划”人选评审结果的公示
时间: 2025-04-24 来源:
根据《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青年强基计划”实施方案》,学院于4月14日-4月15日,组织校内专家进行项目评审,经评审专家无记名投票,确定如下青年教师入选:
赤骋,副教授,长期致力于工程热物理学科中的低碳能源转换与存储领域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欧盟玛丽居里地平线项目等多个项目,发表了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2023;2022)在内的30余篇SCI论文,授权发明专利12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担任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期刊青年编委,并入选欧盟玛丽居里学者(2024)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青年托举工程”(2023)。提出了恒定温差下连续发电的新型离子热电发电原理,以及调控热电材料P-N型转换的新机制,解决了传统离子热电设备在恒定温差下无法连续发电的关键难题。拟继续研究高效离子热电效应增强型光伏-热能回收复合技术。
郝俊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是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提出了热力设备及系统的能量流建模新方法,揭示了热、电综合能源系统的匹配协调机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论文70余篇,H因子27,申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家基金面上项目等30余项。荣获2024年中国电力创新一等奖、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获得教育部全国能源动力类专业百篇优秀毕业论文2篇。拟开展综合能源系统的频域能量流建模与调控理论研究。
李开洋,讲师,新型能源电力系统金属腐蚀与防护方向,海外引进人才。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士,曾任职加拿大国家材料实验室。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国自然青基、北京市青基等。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Prog Mater Sci, Renew Sust Energ Rev, Corros Sci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8篇。多个SCI期刊客座编辑、青年编委、审稿人等。拟针对布雷顿循环、熔盐储能、绿色催化等系统开展材料选择&评估,揭示多场协同作用下的材料失效机制,为材料安全服役和寿命预测提供参考。
谢剑,副教授,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从事灵活高效换热器关键技术及基础研究,发表论文52篇,被引用评价为:“普适理论框架、理论准则、先进策略、潜能巨大、驱动了后续研究”。授权发明专利15项,研发的流型调控换热器获优秀产品奖,传热恶化精准判别式应用于超临界CO2锅炉设计。多次担任大会执行主席、分会主席,作大会/特邀报告15次。拟开展新工质瞬态传热机理及灵活换热器关键技术研究,为电站灵活调峰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孔艳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博士后基金面上一等资助1项、国家电网公司项目等企业委托项目多项。入选“博新计划”、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国家软件著作权5项。在电解水制氢材料与系统关键技术方面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拟开展工作将聚焦热驱动的材料性能调控,探索利用热效应来调控电催化材料的性能,从而提高其对电解水反应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张天翼,讲师,主要从事超灵活燃煤电站关键部件材料服役特性及表面强化延寿技术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华北电力大学博士后、讲师。入选第九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纵向课题10余项,担任Corrosion Communications、Microstructures等期刊青年编委。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学进步一等奖、学会及校级优秀博士论文等荣誉。拟开展材料氧化、高温应力腐蚀开裂、高温腐蚀疲劳及高温蠕变等服役行为及失效机理研究,开发激光冲击表面强化技术,针对汽轮机末级叶片疲劳断裂、汽轮机阀门阀杆氧化卡涩、锅炉集箱焊接接头应力腐蚀开裂等问题形成表面强化技术。
卫慧敏,副教授,长期从事电站系统灵活性与高效性提升研究。近5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以及企业合作科研项目10余项,立项电力行业标准1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相关成果获得电力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面向新型电力系统汽轮发电机组快速变负荷、启停能力提升与运行安全保障协同的重大需求,拟进一步开展汽轮发电机组灵活与安全协同提升机制研究。
彭曼华,副教授,聚焦于能量转化的高效电极及催化剂理论和实验研究。在Angew. Chem. Int. Ed., Nano Energy,Nature commun. JACS,. 等期刊上发表 SCI 论文20余篇,他引1331余次(Google Scholar);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 项,申请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曾参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拟开展规模化制备的规整炔基材料与纳米硅复合后的新材料与新技术研究。
曾永顺,讲师,主持4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以及华北电力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培育计划),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18篇(中科院TOP期刊论文6篇)。针对新型电力系统快速响应和灵活调节需求,拟开展变速抽蓄机组宽幅宽频运行稳定性研究。
张衡,副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国际合作项目子课题,省部级及横向项目多项,参与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等项目,入选北京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行业协会奖项4项,参与的两项相关研究在2024年完成科技成果鉴定。目前在光伏光热综合利用领域已具备基础理论、器件开发、样机示范、应用场景的全链条研发条件,拟开展聚光光伏/光热耦合PEM电解制氢综合能源系统集成机理及灵活性提升机制研究。
公示期:2025年4月24-26日
如对上述结果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发送至20202667@ncepu.edu.cn。
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2025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