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与能源利用研究所



团队简介



传热与能源利用研究所依托华北电力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结合本学科鲜明的电力特色与优势,立足于我国能源电力低碳转型发展需求,以火力发电、太阳能和新能源发电、先进储能技术、氢能和燃料电池等为研究对象,聚焦能源利用中的传热与传质过程,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先后主持了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在内的国家级项目30余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80余项,近5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




导师介绍




                                   
c53e53dab59f420faa6e1f168ddbc723.png
                                   

杜小泽

                   

教授,博士生导师,传热与能源利用研究所所长,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强化传热、高效灵活火力发电与热电联产、太阳能和新能源发电、储能材料与储能技术、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氢能与燃料电池

邮箱:duxz@ncepu.edu.cn

                                   
911ef8dca60c5508dc832875ece6e9a4_e3cda86425ce445d94e60edc69934c9c.jpg
                                   

孔艳强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传热与能源利用研究所副所长,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新计划

研究方向: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氢电耦合综合能源系统、太阳能转化与利用

邮箱:kongyq@ncepu.edu.cn

                                   
ba63d48acb314d5591cf5a5ef9b6451b.png
                                   

卫慧敏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传热与能源利用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方向:传热强化、电站冷端数字孪生、斜温层蓄热、塔式太阳能光热利用

邮箱:weihm@ncepu.edu.cn

                                   
bf8f305635b147d5ae4d8c6bfa7ac5c5.png
                                   

杨立军

                   

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电力节能、热力发电智慧冷端、太阳能光催化、电化学储能(电池)、污染物及温室气体减排控制

邮箱:yanglj@ncepu.edu.cn

                                   
58396f97d0e54b8fa5e31cadb8f7c98a.png
                                   

栗永利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计划,欧盟玛丽居里学者

研究方向:储能电池、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微型反应器、增材制造、膜技术

邮箱:yongli.li@ncepu.edu.cn

                                   
e79261ee44c742ca94a7ca1338fe6fc2.png
                                   

张宇宁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

研究方向:高速流动现象、空化和泡动力学、高速摄影

邮箱:yuning.zhang@foxmail.com

                                   
f90127ac170148da80e5d6abe3c19843.png
                                   

周乐平

                   

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研究方向:传热传质与多相流、能源转换的安全与节能、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邮箱:lpzhou@ncepu.edu.cn

                                   
d09d469b473941d2842beea56db6edc0.png
                                   

冼海珍

                   

教授,博士生导师,台盟北京市委副主委

研究方向:热管及其强化传热,电力节能余热利用技术,海水淡化技术,电池热管理

邮箱:xhz@ncepu.edu.cn

                                   
5c73521f3fe644a4b67854e7461bb2c6.png
                                   

魏高升

                   

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太阳能热发电及储能技术、微纳尺度传热、热物性测量技术、火电机组节能技术

邮箱:gaoshengw@ncepu.edu.cn

                                   
371a8ce1181a496b9e8215bad2ab9fdd.png
                                   

陈林

                   

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超高热流密度相变传热、电力电子高效冷却、微纳米复合材料、综合/智慧能源

邮箱:chenlin@ncepu.edu.cn

                                   
21def72a5c52c7bb8bc1c8c0387519a1_a29129c33fc5422e8ed6d9004950167b.jpg
                                   

陈宏霞

                   

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多相流的流动与换热研究、新型强化换热方法、相界面腐蚀研究、高效热管传热与强化研究

邮箱:hxchen@ncepu.edu.cn

dd8aaa9eef304ba295dcfe8f9c6b7767.png
                                   

席新铭

                   

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火电机组节能,电站空冷技术

邮箱:xixinming@ncepu.edu.cn

                                   
b28ddc450f81463d81191ce818a02d00.png
                                   

张辉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燃气轮机、泵与风机等叶轮机械气动分析与设计,涡轮叶片、换热器等部件热量强化传递

邮箱:huizhang@ncepu.edu.cn

01efe162df0f4850bd5a2b7ad56b3c89.png
                                   

李莉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电站空冷系统强化传热,燃气轮机高温部件冷却

邮箱:doubleli@ncepu.edu.cn

                                   
e6cd1ce53f444a39930e7b16ce62a970.png
                                   

崔柳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香江学者

研究方向:声子工程、微/纳米尺度传热传质、能源材料设计、热特性与应用

邮箱:liucui@ncepu.edu.cn

b0f21817f8344b5a9a7ab12d18ecbb69.png
                                   

郝俊红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电氢转换系统跨尺度集成设计与优化运行;多能流分布式能源系统规整化建模与动态调控;新能源消纳与热电联产调峰技术;热/电/质等耦合传递过程不可逆优化与应用

邮箱:hjh@ncepu.edu.cn

                                   
ee978561c5424f48b78defad6e1b41b2.png
                                   

陈磊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电力节能、热力发电智慧冷端、电化学储能(电池)、氢能

邮箱:leichen@ncepu.edu.cn

b27becbe5e6b4a8ba56ca10c6c9204c3.png
                                   

王伟佳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电化学储能电站能量管理系统优化设计、多能互补、大型火电站智慧冷端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技术

邮箱:wangwj@ncepu.edu.cn

                                   
acb17c925231424a87b073246516b4af.png
                                   

赤骋

                   

副教授,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委员、山东省青联委员

研究方向:微纳尺度传热传质、离子型热电转换、储能材料与器件、太阳能光热转换

邮箱:chicheng@ncepu.edu.cn



研究领域



1、火力发电过程节能优化

研究领域:火电机组节能技术、电站空冷技术、燃煤电站灵活调峰技术、高效热泵供热技术、燃气轮机高温部件冷却、沸腾与凝结强化传热等。

①能源动力系统多尺度热输运特性研究 围绕大型电站冷端空冷热力系统,在空冷单元、空冷岛、机组热力系统不同层次上发展了跨尺度理论分析模型,引入了反应小尺度组元宏观流动传热特性参数作为多尺度输运过程在跨尺度界面上的信息传递和关联,解决了多过程耦合和演化等难题,实现空气动力学特性和系统对流换热特性的同步模拟;揭示了各种因素对空冷机组性能和能耗分布的影响机制,开发了基于流场优化组织的系列运行与设计技术,并付诸工程应用。

8f3e5d67afb24d65aae33d81d7abd4eb.png

图1. (a)围绕能源动力系统热力系统, 发展了多尺度凝汽器输运性能的建模理论方法; (b)揭示出大型空冷系统热质输运特性分布规律; (c)开发了流场优化与设计技术.

②多能流综合能源系统跨尺度研究围绕电热等多能综合利用系统,鉴于能量转换、传输和储存过程中守恒与耗散的双重特性,从多场协同和多能输运视角提出了“过程-部件-系统”的跨尺度建模方法,通过重构耦合方程和定义类化参数,提出了异类换热单元的标准化热阻和多种热利用系统的矩阵化模型,解决了异质能流多时空耦合输运和演化等难题,实现了电、热等多能流系统兼顾部件特性和系统拓扑特征的规范化建模。开发了有限数据下的多场协同优化的数据叠层技术、配电热双网融合动态仿真技术及低碳化多能流分布式系统整体调控技术等,并付诸燃料电池、分布式供能系统等工程应用。

1cead1f4c9e94039a38db6232b0a4b00.png

图2. (a)多场协同与多能流系统的跨尺度建模理论方法; (b)有限数据下多场协同的数据叠层优化技术(燃料电池); (c)配电热双网融合的动态仿真技术与平台.

③燃气轮机高温部件的复合气膜冷却研究 针对蒸汽及蒸汽/空气冷却等现有气膜冷却研究,难以突破气膜稳定性和“绝热”能力等瓶颈,需发展新理论方法,提出燃气轮机叶片复合气膜冷却理论,即蒸汽/空气共同覆盖高温部件表面,形成稳定的复合气膜并具有超级绝热效果,可使叶片耐温极限显著提高。提出了使复合工质更贴附叶片表面的冷却结构设计,包括:双层壁结构、锯齿状槽道、槽道唇结构、扇形化姐妹孔、旋流冷却结构。获得了复合气膜冷却效率以及叶片腔室内壁努塞尔数等关键参数与液滴直径和浓度的经验公式。主流进口温度1700K条件下,传统气膜孔空气冷却叶片表面温度达1117.63K,双层壁结构气雾冷却叶片表面耐受温度提高50-100K。建立了基于实际叶型改进的静叶和动叶模型,并搭建了复合工质气膜冷却及高温辐射环境水雾喷射冷却实验台。

478df4e9b79c483a9950a98125162394.png

图3. (a)不同气膜孔形状及槽道结构等气膜冷却; (b)旋流、冲击及扰流等内部冷却; (c)复合冷却结构叶片.


2、太阳能利用中的能量传递与转换

研究领域:太阳能全光谱高效捕获与利用、新型太阳能吸热器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高温储热技术、光伏太阳能电池热管理、太阳能光催化及光电催化等。

①太阳能热化学反应制氢特性研究 针对太阳能热化学制氢反应器,考虑到太阳辐射波动性以及表面热流密度不均匀性,提出了多级相变材料填充的套管式甲醇重整反应器结构,建立了光-热-化学反应多物理场耦合的模型。探索了反应过程中传热传质的协同机理与组分演变规律,揭示了相变材料物性以及填充结构对反应器制氢性能的影响机制。通过相变温度与反应温度场相匹配的调控方式,在太阳辐射消失期间,同时实现了延长反应时间和减缓甲醇转化率下降速率,增强了反应器动态制氢的稳定性。

38aa0cf17f854d629a1dee1b88dbaa5c.png

图4. (a)基于太阳能槽式制氢系统, 提出了多级相变材料填充的套管式甲醇重整反应器结构, 进行了多物理场耦合研究; (b)揭示了相变材料对制氢性能的影响规律; (c)采用多段布置方式改善了太阳波动下的动态制氢特性.

②太阳能颗粒系辐射对流耦合传热研究 针对具有重要应用和发展前景的太阳能流化床粒子吸热器,探索了自适应密相气固逆流式粒子吸热器结构设计及热输运特性研究,发展动态特性实验表征方法,搭建了1000℃单管气固逆流式粒子吸热器实验平台,首次在气固交叉逆流态下实现稳定,平均固含率40 %以上的密相输运,平均换热系数1000-1200W/(m2.K),温升300 ℃/m,国际领先。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离散相和连续相流动与局域非平衡传热模型,通过引入“团聚物粒径”代替颗粒平均粒径,计算精确度大幅度提升;揭示了气固逆流态下气固两相流型分布及其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eacb1192cd3842c5aae837a9ce24944c.png

图5. (a) 提出了气固逆向密相太阳能粒子吸热器结构, 发明了一种模拟聚焦太阳能高热流密度的肋片电加热装置, 并搭建了热态实验平台; (b) 首次在交叉逆流态下实现密相高温热输运,揭示高温流态化颗粒聚并及抑制机制; (c) 建立了气固相互作用与辐射对流耦合传热的多尺度热输运模型; (d) 揭示出气固体系非线性流动特性及传热机理.

③基于分段式吸热器的塔式太阳能发电性能研究 针对塔式太阳能吸热器热效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这一特点,提出一种以水/蒸汽为传热工质的新型高性能分段式吸热器,利用腔式和外部受热式耦合结构,获得兼具高定日镜场聚光效率和高吸热器热效率的吸热器结构,进而基于传热特性以及辐射对流理论,建立分段式吸热器在复杂太阳辐照下的光-热耦合模型以得到其表面温度场分布。

739ae8e998bc4e09b082b676e9c6fd06.png

图6. 分段式吸热器及其设计工况下的表面温度分布.

④太阳能光催化及光电催化特性研究 针对CO2捕集及资源化利用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将CO2还原合成可再生燃料是具有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将微米级3D打印技术引入光催化反应体系基底结构成型,形成了“测试表征-特性揭示-性能调控”的研究方案,搭建了连续流光催化实验平台,开发了伴有化学反应的多尺度多组分多物理量输运过程的数学建模和求解方法,获得了光催化CO2还原性能,得出光电催化反应体系反应速率和容量也取决于反应器结构形式和操作参数的重要结论。

75c7e361052c40c09466d90180a81c61.png

图7. (a)光催化连续流实验台; (b)结合床几何生成模块、FVM模块和MCRT模块建立固定填充床光催化反应器模型, 揭示催化剂宏观尺寸构型对多组分物质输运、光量子传输效率的影响; (c)建立连续流开孔泡沫填充床光催化反应器结构; (d)揭示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 以探寻结构优化指导原则.

3、微纳尺度传热传质

研究领域:微尺度流动传热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微纳米导热复合材料、微纳尺度相变传热、新型能源材料设计与应用、微型反应器设计、多孔介质传热传质、多相流动与传热等。

①熔盐储热介质纳米颗粒团聚机理及热物性强化研究 针对最具应用价值的吸热介质和储热介质熔融盐传热性能不足的问题,开展了“一步法”制备纳米颗粒熔盐蓄热复合材料,建立了高低温循环特性实验平台,以界面输运性能的精细化观测为基础,揭示了界面效应和温度效应影响下的纳米颗粒团聚机理。基于界面声子输运分子动力学模拟,系统研究了温度主控下相关影响因素对纳米颗粒界面声子运动和表面能演化的作用机制,建立起复合材料宏观输运性质及蓄能特性与纳米跨尺度界面动力学行为的关联,为从微观层面实现纳米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的主动调控探索出有效途径。

3510b5d9764c46c19b10e3daff0aca20.png

图8. (a)提出纳米颗粒与熔盐复合介质结构, 调控储热介质热物理性能; (b)揭示出纳米颗粒颗粒在基体溶液的团聚机理; (c)建立纳米颗粒与熔盐分子界面声子输运分子动力学模型, 揭示出复合材料的界面微观导热机理.

②相变储热材料热物性强化及热管理研究 对高温相变储热材料的筛选原则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了高温熔盐及金属合金相变材料的热物性数据及各种强化传热技术;针对泡沫金属强化相变储热材料,开展了基于孔尺度的相变换热特性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变化规律及泡沫金属结构参数、孔隙率等对相变材料融化过程的影响特性;分别采用示差扫描量热仪和激光脉冲法测量了铝基合金相变材料的热物性参数,并进一步分析比较了各种样品的储热能力;对采用低熔点合金的梯级相变储热材料热沉进行了理论与实验研究,通过梯级相变储热材料热沉的优化,显著提升了相变材料热沉的散热能力。

591084fdd1444863b11a4840e50554d1.png

图9. (a)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变化规律及泡沫金属结构参数、孔隙率等对相变材料融化过程的影响规律;(b)铝基合金相变储热材料的储热能力提升;(c)通过优化,显著提升了梯级相变储热材料热沉的散热能力.

③基于声子波动效应的人工带隙材料热输运性能调控 人工带隙材料因其带隙特征,成为研究声子波动效应的理想平台,为热电材料的热学性能调控提供了全新思路。热输运过程不仅可通过传统的声子粒子性行为进行控制,还可借助声子的波动效应实现调节,但目前科学界对声子波动效应影响热输运的规律及物理机制仍缺乏深入认识。本研究以碳/硅基人工带隙材料(包括超晶格、声子晶体和热超构)为对象,结合晶格动力学精确获取声子信息的优势和分子动力学灵活模拟不同条件下热物性的优势,探究人工带隙材料中的声子布拉格散射、局域共振和安德森局域化,揭示了声子波动效应对热量输运影响的物理本质;并将声子波动效应进一步应用于导热性能设计,明晰了环境条件及材料结构参数变化引发的热物理现象和基本规律,从声子波动性角度构建人工带隙材料热输运性能的调控机制,为热电材料的设计和优化奠定科学基础。

b5f372632e66461ca988329df037ce43.png

图10 (a)声子波动效应与粒子效应; (b)硅烯热超构结构,插图标记了周期方向与非周期方向; (c)周期方向和(d)非周期方向下,不同侧带尺寸的硅烯热超构热导率; (e)35~40 THz和(f)40~45 THz频率范围内石墨烯纳米网的声子色散关系, 红色阴影区域表征声子带隙; (g)石墨烯及其纳米网的声子群速度;(h)石墨烯纳米网不同区域的声子模式参与率.

④离子型热电塞贝克效应的研究与应用 近年来,离子热电材料展现出巨塞贝克效应,其塞贝克系数是半导体材料的近百倍,为开发高性能热电系统开辟了全新途径。然而,依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瓶颈:内部液体容易蒸发或泄漏,导致其稳定性欠佳;可选择的N型材料非常有限,调控离子的热输运过程异常,当前尚缺乏有效的P-N型转换机制,极大地限制了离子热电的实际应用。基于材料结构优化、设计和调控离子-离子、离子-电极界面等相互作用,首次提出了掺杂高电负性分子和改变离子-电极界面相互作用的方法,成功实现了选择性调控阴、阳离子输运特性,首次研制了具有可调和可逆塞贝克系数特性的新型固态离子热电材料;通过研究离子热输运性质和熵值变化,揭示了全固态离子热电材料P-N型转换的物理机制。并基于离子热电效应开发出自供电智能探测器,对可见光、热、辐射等外界刺激展现出优异的响应特性、可重复性和高灵敏度。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等国内外学术期刊。

3ddd5fe16b4444b9ae4601e91de4f58b.png

图11. (a)全固态离子热电材料P-N型调控机制与实验结果; (b)基于离子热电效应的智能光感知探测器; (c)离子热电发电机和在不同温差下产生的电压结果; (d)智能无接触式光、热感知探测传感器和实验测试结果.

4、传热与先进储能技术

研究领域:锂离子电池热管理、钠离子电池技术、储能材料与储能技术、卡诺电池热泵储能、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人工智能与传热传质等。

①先进二次电池关键材料与器件 围绕商业化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精细制备、新体系开发和中试放大制备技术开展研究工作。重点开发低成本、长寿命、高库伦效率硅碳复合负极材料以及高性能富锂(高镍)正极材料及相关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与关键技术;新型水系电池技术及应用示范,包括研究新型二次电池电极/电解液界面、离子存储机理、正负极低成本合成和应用技术;开发高性能新型电池电解液体系;高安全固态锂电池技术,重点研究固态电解质、高稳定性负极以及高容量正极;通过建模与仿真开发设计高效的热管理技术方法,解决电池工作过程中的热管理问题。

bcf7104ef10b48b19a028f6a5a598c92.png

图12. 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设计及热管理.

②布雷顿循环卡诺电池热泵储能特性研究 针对具有重要应用发展前景的布雷顿循环卡诺电池系统,分析了各系统参数对储能系统性能指标的影响,并引入NSGA-Ⅱ多目标优化遗传算法得到卡诺电池储能系统的最佳运行工况和最优运行参数,往返效率提升至65.6%,储能密度提升至51.2kWh/m3,功率密度基本为2.45MW/(m3/s)不变,从而降低了储存介质、绝热材料、储罐和占地面积的相应成本;为应对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建立了卡诺电池储能系统的动态仿真模型,揭示了源荷两端波动下储能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并以此确定了控制策略。

93219f06b498477ea4fc239cd4bafc31.png

图13. (a)各系统参数对储能系统性能指标的影响; (b)遗传算法优化结果; (c)闭环控制策略.

③质子交换膜电解池多物理场热质输运规律研究 针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从新型电极材料调控、燃料电池内部气、热、水传输特性方面开了系列研究工作。利用高浓度前驱体溶液,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制备新型Pt-IrO2纳米纤维催化剂。表征了催化剂的微观形貌、组成和结构,并从过电位、电荷转移电阻、交换电流密度等方面评价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建立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动态特性实验平台,以及多物理场电池性能预测模型;研究了电极结构参数及运行参数对电池内两相流动、组分运输、质子/电子传递、膜内水的反扩散及能量转换的影响。在对其静态和动态建模方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能源综合高效利用的优化理论和方法,研究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的综合协调控制策略。

fb61b6bbefa14f50a7ef41f7e4aea14e.png

图14. (a) 基于静电纺丝方法制备了Pt-IrO2双功能催化剂, 表现出良好OER性能, 同时可以有效消除氢渗透; (b)建立了多尺度热输运模型, 揭示了操作参数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规律; (c)搭建了PEM电解水热态实验平台, 获得了电池水、热、气的动态构效关系.



代表性科研项目(部分)


9df59436a99b424fbd87eb5baaa8a234.png

9e0df1d676944dc586fe76b7431c0f00.png

2c84590ffa3c4791a5daafbce34d989f.png



科研获奖(部分)


1709107836992.jpg



平台条件


传热与能源利用研究所依托“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站能量传递转换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多个学校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科研设施建设。经过多年建设积累,实验室和研发平台拥有完善的热工、流动、多相流、热物性等测试和检测大型仪器设备,并拥有电化学材料开发、性能与长服役检测,以及氢能装备与性能测试设备和基础实验条件。实验室自建的实验台架与实验系统20余套,涵盖燃煤发电灵活性调峰、燃气轮机叶片高温冷却、储热系统与储热材料、微纳尺度相变换热、太阳能热化学制氢、太阳能光催化与光电催化、太阳能全光谱吸收与转化、储能电池及氢储能等多个研究方向。

e90b5f0437cb4282a8866324c6f7f04e.png

图15. PIV流场测试实验台.

ebd82f6910f14ff9aafdff82f76303e9.png

图16. 斜温层相变蓄热实验台.

c5ebfba0d3e84d94a4a3c3dd24566ec7.png

图17. 多相流微通道传热测试实验台.  

f8781bb4e75d45b8973b48841c764d78.png

图18. 高速摄影空化实验台.

81afc5d02d53444fac86e41c40d41c07.png

图19. 太阳能能量传递与转化测试平台.

c49974a29d274fbe812f7c0a606c0a83.png

图20. 电池制备及测试系列实验台.

9823946278244a5ea75362e27685365b.png

图21. 实验室的部分测量仪器及基础实验设备.



人才培养


研究所高度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多年来,培养硕博生百余名,共有2人获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奖学金、10人次获国家奖学金、12人次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多人次获企业奖助学金;15人次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等全国或省部级科技竞赛中获奖。

8ba6fb84d3654a77b2ca9bcbb472e9da.png



国内外交流


研究所长期与本领域国内外著名研究单位及相关企业保持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邀请了数十位海外知名专家来研究所交流访问,在相关学科前沿上进行深入交流和讲学;共派出多名优秀青年人才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英国利兹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爱尔兰利默瑞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国际著名学府进修访问,承担国家自然基金中英合作项目、欧盟挪威-中国合作项目、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和香港学者协会“香江学者计划”等多项国际合作项目。研究所重视研究生培养的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内热流学科相关顶尖学术会议和论坛的同时,注重在国际研究合作中培养人才、锻炼队伍、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近十年来,研究所成功推荐19名(占比65%以上)博士研究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海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

591ef4e3b6564ad5aadc77aaa6d68ae0.png
edf94cca26eb4b958a79060c9679ecf5.png



就业情况


已毕业研究生均在高校、研究所、大型央企/国企/民企从事研究或管理工作,包括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天津商业大学、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科院热物理所、中科院理化所、中科院电工所、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华北电力设计院、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国网省级电力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科东电力控制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华能长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三峡集团、中国电建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航天科工二院、航天科工五院、航天科工九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比亚迪、亿华通、福建巨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

564dd148332d4d5b81da4d86d662ec00.png


招生要求



研究所长期招收优秀推免或统招硕士生(学术硕士、全日制专业硕士);直博生或招考博士生(学术博士、工程博士)。申报条件如下:

1.人品端正,具备基本的科研素养、严谨端正的科研态度、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具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储能科学与工程、氢能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背景优先;

3.拥有良好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在高水平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过论文优先;

4.身心健康,积极乐观。


加入我们


联系人:

孔艳强(kongyq@ncepu.edu.cn/13051274409)

卫慧敏(weihm@ncepu.edu.cn/18201452225)